美国当地时间3月18日,特朗普政府兑现了竞选时的承诺,公开前总统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相关文件,引发全球关注。
不过,此次“大公开”并不包括承诺的部分文件,还有些已公开文件则被证实经过了审查删减。
“子弹刺穿了总统后脑勺”!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成为20世纪最大的历史悬案之一。
当天,肯尼迪偕夫人乘坐敞篷汽车沿街道缓缓而行,不料在拐弯处被人开枪击中,半小时后在医院不治身亡。
“子弹刺穿了总统后脑勺”!现场一度混乱,几小时后,警方逮捕了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德的刺客。奥斯瓦尔德系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队员,1959年前往苏联,1962年回到美国。文件披露,行刺前几周,其曾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待了6天,并前往了当地的苏联和古巴使馆。
正当人们期待一场世纪审判时,意外发生了。在警方准备把奥斯瓦尔德押送监狱时,一名叫鲁比的酒店老板趁乱开枪将他打死。事后,警方称鲁比的开枪动机是对肯尼迪之死过度悲伤。鲁比本人在数年后死于癌症,未留下有效线索。
肯尼迪死后,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并任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华伦领导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肯尼迪遇刺案展开独立调查。
该委员会1964年12月发布调查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系单独作案,作案动机是“仇恨权威”。
但这一结论并不能服众,60多年来,围绕该案件的猜测始终没有消散。
往事历历,答案复杂
在特朗普的高调“践诺”之下,本次解密的档案会改变过去的历史吗?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初步研究表明,相关文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惊天反转,奥斯瓦尔德依然是官方认定的唯一凶手。有学者表示,新解密文件可能有助于填补一些历史空白,但没有“戏剧性的新发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不过,在这些文件内容中,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记录尤为引人注目,值得深入了解。
1.中情局权力扩张,俨然“国中之国”。在20世纪冷战帷幕拉开的大背景下,中情局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对诸多盟友进行监控,在古巴、越南、多米尼加等地区更是动作频频,暗杀、煽动不断,频繁插手国际事务。文件中,还披露了肯尼迪助手小阿瑟・施莱辛格对中情局的尖锐批评,其认为中情局侵犯政府传统职能、组织规模过于庞大、试图垄断与某些国家政要的往来,俨然成为了美国政坛的“国中之国”。
2.虽早已监视刺客,但于事无补。不同于以往观点所认为的,针对肯尼迪的刺杀事发突然。文件显示,中情局早已注意到奥斯瓦尔德,甚至还曾招募其为己方线人。尤其当他在墨西哥境内与苏联领事官员接触后,中情局还加强了对其的监视。但文件未能解释为何已上“黑名单”的奥斯瓦尔德(档案里显示“枪法极差”)能够突破重重警备,成功刺杀总统。
3.重点关注中国,紧盯我方人员。从文件中,人们还得以一睹当时中情局全球秘密基地名单。名单上有着众多亚洲城市,如东京、曼谷等,香港、台北更是赫然在列。此外,还有不少文件显示,中情局将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对象,频频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
1963年10月,中情局密切监视了参加国际建筑师联盟(UIA)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甚至试图接触这些中国代表。文件中特别提到了三名中方成员,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档案中,三名建筑师的出生时间、地点,教育背景乃至工作情况均被明确标注,中情局对我方“用功”之深可见一斑。
目前来看,档案虽已解密,但各方对于真相的追寻仍在继续。在大量信息被删减、遮盖的情况下,此次“大公开”仍旧遭受着严重质疑。
肯尼迪是被谁刺杀的?幕后黑手究竟有哪些主体?关于事件本身,最终的答案或许已不再重要。本次文件解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揭露了当时西方政治格局的本质:一个充满了秘密、间谍和权力斗争的黑暗世界。
(来源:“保密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