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
APEC北京峰会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今年外交“重头戏”,峰会共同探讨了危机后亚太经济体的转型之道、增长之道与合作之道,为未来亚太经济进一步繁荣提供方案和路径。
APEC峰会期间,在南方,一场由民间智库发起举办的防务安全论坛受到了多方关注。11月9—10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防务智库主办的“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在珠海举行。兰州军区原司令员李乾元上将、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杨锡联少将、南京军区原副参谋长郑水成少将、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少将以及多位在国际关系、公共外交、国防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与会者针对国家安全、新军事变革、海空防务发展、国防教育等多项内容建言献策。
开幕式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为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少将、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等近20位专家学者颁发了南方防务智库第二批顾问聘书。
开幕式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王更辉主持。
论坛嘉宾围绕“亚太格局变化趋势与应对之策”讨论
坚持改革是中国应对国际挑战关键
美国通过“亚太再平衡”战略,计划在亚太地区构筑一个庞大的军事同盟网络;日本正式解禁“集体自卫权”,从此“膏药旗”可以名正言顺走出国门;越南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舰船,冲撞在西沙群岛毗连区勘探油气资源的中国“981”钻井平台……
是谁在搅动亚太格局?是谁在破坏地区发展的“黄金时代”?出席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的嘉宾,围绕“谁改变了现状?亚太格局变化趋势与应对之策”展开讨论。
形势分析
美放大中国弱点企图搅局
“越南冲撞中国‘981’钻井平台,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挑衅,一些人批评这些国家时说,‘小国不要欺负大国’,那么,小国为什么敢欺负大国呢?”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说,“小国欺负大国,是因为小国背后有靠山,那就是美国。”
阎学通说,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当今世界只有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未来10年,这一趋势还会延续,两国的综合国力将进入同一等级,这引起了美国的极大担忧。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杨锡联少将说,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构建亚太地区的“两个网络”、扩张“两个体系”展开。“两个网络”是亚太地区同盟网络和军事基地网络;“两个体系”是地区导弹防御体系和所谓“自由民主价值观”体系。美国正在积极推进构建美、日、韩“南方三角”并试图阻止中国、俄罗斯、朝鲜的战略接近。“南方三角”一旦演变成“亚太版北约”,将会与北约东西呼应,对中俄形成夹击态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美国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寻找中国的弱点并将其放大,试图有选择地介入一些事件制造不稳定因素;同时,利用中国和个别周边国家的矛盾,消耗中国国力,恶化中国外部发展环境。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林利民说,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是接触加遏制,这造成了当前中国与美国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个别周边国家在东海、南海问题上的反应恰恰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表现。
“尽管如此,中美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仍不大,两国之间的关系将会是一种新型的战略竞争与合作关系:中美将既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又互为最大的竞争者。”阎学通说。
“尽管美国对华战略自觉在加强,但是其战略仍在调整中,可能会经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寇立研分析当前局势说。同时,美国在具体运作时特别注重综合手段和话语权的争夺,这些都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新特点。
应对之道
坚持“三个自信”坚持改革
不久前,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共和党全面掌控了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唐小松判断,奥巴马任期最后两年,“亚太再平衡”战略会陷入低效率状态。一方面,中期选举给奥巴马政府的战略执行能力带来了影响;另一方面,欧洲和中东局势变化打乱了美国推进“再平衡”战略的节奏。
金灿荣教授认为,为避免陷入美国国内政治僵局而毫无建树,奥巴马在任期的后两年很有可能选择在外交领域取得一些突破,尤其是在中国,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将是奥巴马留给美国最有价值的政治遗产。“要知道,中美两国合作的需求与竞争的需要是同样强烈的。”他说。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陈方明大校说:“面对亚太格局的演变,关键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坚持‘三个自信’,坚持改革,同时还要增强与国际社会对话与沟通的能力。”
解放军报社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大校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近年来我军在“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之下,各种军演更加接近实战,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能提高化解地区安全危机的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赵杨)
专家分析新军事变革与海空防务发展
信息化战争改变国际政治军事版图
新军事变革如何展开?它对国际军事斗争形势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加剧区域内的军备竞赛?在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新军事变革与海空防务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专家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将继续走向以高技术、高投入为特点的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而这将导致国际政治军事版图的持续重组、整合,加剧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战略依赖,从而刺激以大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以及某些区域内部的军备竞赛升级。
新军事变革怎么“变”?
作战形态走向信息化智能化
“当今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改变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小卓认为,当前正在展开的军事变革是由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武器装备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这表明整个军事形态正发生质变。
“战争形态的断代最有名的就是‘五代说’。第一代战争的武器是石头,第二代战争是冷兵器,第三代战争是热兵器,第四代战争是机械化战争,第五代是信息化战争。”赵小卓解释说,不同代际的战争是不对称的,质的差距是完全不能靠数量来弥补。
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大校则表示,以无人机、无人潜水器为“主打”的无人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海空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单纯地面战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
“对中国来说,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但是我们的紧迫感还不够强烈,这方面的了解、跟踪还不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大校认为,“美国近年来除了X-47B无人机,还发展了无人舰船、水下无人航行器,包括其他各种无人化、微型化的探测装备和手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信息化武器和智能化武器交替部署在中国前沿的态势。”
“中国国防工业必须自力更生,这些年,我们的国防事业成绩斐然。”赵小卓认为,中国近年来陆海空以及太空、网络力量正在大力发展,尤其是在北斗系统建成之后,整个作战体系的融合水平将大大提高。
对国际战略格局影响几何?
联盟体系之间战争可能性增大
“新军事变革给国际体系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走在前面的国家拥有巨大战略优势,对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而中小国家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紧紧跟上,要么被淘汰。”赵小卓表示,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较量,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军工等领域的全面考验。
赵小卓分析称,随着信息化作战的发展成熟,将必然加剧中小国家对大国的依赖,最后会形成多个以大国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几极格局形成之后,中小国家依附于哪一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使用哪个国家的武器装备,用的是谁的作战体系,而且这个格局是长期性的,要想改回来很难。”
韩旭东对赵小卓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未来联盟体系之间的战争可能性在不断增大,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小,而大国与小国,尤其是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南方日报记者骆骁骅)
兰州军区原司令员李乾元上将:
防务安全之重在于积极进取
李乾元上将是我军退役高级将领,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继去年出席首届南方防务论坛并受聘为南方防务智库顾问之后,李将军今年再度莅临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并致辞。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
李乾元:我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潮流之中,防务安全成了决策层和民众日益关注的重大议题。但“防务安全”之重不在“防”,而在于“进”,要积极进取,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安全环境。当前,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撤出阿富汗,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另一方面,西方与俄罗斯正围绕乌克兰展开对峙,对于这些国际社会的重大变局,该如何应对,考验我们的智慧。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目的是什么?
李乾元:美国国防部防卫指南认为“中国崛起打破了亚太地区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的‘反进入和区域反拒止’能力对美国军队构成了严重挑战”,所以恢复亚太已有秩序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近两年,美国利用其与盟友合作的区域优势,借力使力,激起了地区层层波澜。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未来?
李乾元:为了坚定维护“石油美元”,美国的核心利益实际在于“重返中东”。可以预见,美国战略东移,希望从亚太的繁荣中获得一杯羹并没有那么容易。
南方日报: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更有智慧地相处?
李乾元:中美两国在竞争中可以和平共处。中国在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其中也包括美国的经验。我们采取的务实发展战略,也契合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美国可以抓住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朝气深度合作,中国也能利用美国专长,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这种建设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符合两国利益。
(南方日报记者洪奕宜)
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
发展安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主要矛盾
李殿仁中将曾任国防大学副政委、教授,擅长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同现代军事战略思考相结合,著有多本著作。在出席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时,李殿仁中将对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作了一番分析。
南方日报:对国家安全,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殿仁:国家安全包括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安全首要关注的是生存安全,上世纪70年代末期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生存安全虽然依然存在,但已逐步降为次要威胁,发展安全的地位在日益上升。当前,中国的发展安全逐步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矛盾,国家安全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南方日报:美日军事同盟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什么样的挑战?
李殿仁: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经过调整已由过去主要针对前苏联转变为主要针对朝鲜和中国;双方军事合作范围由远东扩展到日本周边,并将台湾海峡和南海包括在其中;同时,提升日本在安全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单纯受美国保护的对象,转变为与美国分担责任的伙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加强了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同盟关系,双方提出了美、日、澳三边安全合作的可能性。美国正试图在亚太地区构建一个“小北约”,并使之成为未来亚太地区安全的新框架,进而与北约实现欧亚地缘战略对接。
南方日报:在南海权益争端问题上,除了区域内国家,也有一些国际势力的介入,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李殿仁: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的一个重要战略区域,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随着对南海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相关各国围绕南沙岛礁、海域的争夺将趋于激烈。另外,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从欧洲、非洲通往西太平洋诸港最短航道上的必经之地,也是印度洋和南海之间的交通咽喉。因此,一些国际势力的介入,既有运输通道地缘经济方面的战略动因,更有对中国的防范、牵制和遏制等长远的地缘政治和安全上的战略考虑。
(南方日报记者洪奕宜)
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少将谈美元走势对中国发展与安全的影响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对币缘政治斗争
当年以一部《超限战》引起强烈反响的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少将,近年来将研究焦点转移到美国的军事行动与其经济利益的关系上。在出席第二届南方防务论坛的时候,乔良再一次提及该观点。他认为,过去40年,美国人操控世界的手段如魔术师般千变万化,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用美元的方式获利,航母速度也已经跟不上资本流动的速度。
乔良通过两组经济数据开讲:“从1973年到1985年美元指数涨幅达52%,和这个涨幅相对应的是拉美金融危机。从1995年到2001年美元指数涨幅达51%,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后来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乔良认为,美国利用其全球金融霸主地位,对他国经济实施“剪羊毛”策略。有别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地缘政治思维,这是一种新型的以货币为基础的币缘政治思维。
乔良认为,面对美元的强大攻势,在币缘政治斗争的新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条重要途径,未来中国应该在亚太经济中扮演“火车头”角色、学会“当车长”。
由此谈及航母,乔良有他自己的理解。“美元塑造了世界,而航母只是美元塑造世界的工具。”他说,在全球还没有进入到美国“一超独大”局面、全球化的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时,航母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它可以控制海上的运输通道,控制全球的物流。而在美国建立了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后,美国今天的获利方式是通过输出美元使之成为一种全球资本,然后通过资本的全球流动再回流美国,从中获利。而支持资本快速流动的是计算机技术。数千亿、数万亿的美元在几秒钟到达世界任何地方,这是航母速度远远跟不上的。“所以美国才提出要开发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要求从6个小时打遍全球,到3个小时、1个小时、28分钟打遍全球,因为只有这个速度才能跟上资本的流动速度,才可能改变全球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和投资速度。”
乔良认为,军事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但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一种单一兵器。当经济形态发生变化,兵器会过时,一种新的兵器又会诞生。“只要拥有建造和使用航母的能力就够了,没有必要对航母寄予太大的希望。”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祁雷
统筹:戎明昌 刘江涛 陈邦明
洪奕宜 姚忆江 李劲
摄影: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