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供应链的复杂性越发凸显,如何安全地将大模型技术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对企业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企业亟需重新审视供应链这条“数字生命线”的安全性问题,并采取对应的防范措施。
一、大模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目前,常见做法是将大模型作为企业应用系统中的一个功能模块。企业可以使用开源的通用大模型,采购行业供应商训练的行业大模型,或者自行训练的大模型。将模型接入企业应用系统中,就可实现相关智能化功能,如智能客户服务、智能文档助手、智能搜索助手等。
大模型供应链通常涵盖软件和硬件产品的采购、开发、集成等阶段,涉及生产者、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其他实体,以及技术、法律和战略等环境。与传统供应链不同,大模型供应链应该在原基础上涵盖大模型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模型和训练数据获取、训练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微调、部署、运营和维护等阶段。
大模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如同食品加工链条中的原料管控,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如果从大模型应用的整体技术层面来考虑,可将其分成以下3层。
(一)基础设施层:如同“厨房灶台”,包含计算和存储资源、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数据集及工具链等软硬件基础资源。
(二)基础模型层:属于“核心食材”,涵盖深度推理模型的开源版本和商业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等。
(三)下游应用生态层:类似“菜品加工”,涉及大模型应用的相关开发平台和框架等。
大模型供应链支撑架构需要考虑这3层中所包含的供应商、开发商等相关主体,安全风险涵盖了从技术到管理、从内部到外部的多个维度,如技术风险、运营风险、合规和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供应商与第三方风险等,需要注意加以防范。
二、安全防范措施
构建大模型供应链安全防线,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探索行业级大模型安全
与大模型厂商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技术+场景”双向赋能的产学研协同模式。通过增量预训练强化模型对特定行业领域的理解能力,并采用轻量化适配技术降低算力消耗。通过技术攻关,逐步构建从基座模型研发到行业特定场景落地的全链条能力。在大模型安全能力建设方面,重点研究模型安全解决方案。比如,算法层通过对抗训练增强模型抗干扰能力;模型层部署后门检测与漏洞挖掘工具等。
(二)完善企业供应链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开发流程,从大模型应用的设计阶段就融入安全考量。对过程中使用的开源组件进行严格筛选和漏洞扫描,并定期更新补丁;完成训练或使用的大模型,需通过第三方工具评估,如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标准》测试。开发完成后,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检测代码漏洞,并在模型上线后持续监控输出内容,拦截恶意提示词注入攻击,建立输出内容的合规性审核机制。另外,严格实施分层权限管理,对敏感数据和模型接口设置最小化访问权限,定期进行渗透测试和漏洞修复。
(三)打造可信供应商合作生态
制定供应商准入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从技术能力、安全合规性、财务稳定性等维度筛选合作伙伴。建立和完善供应商风险数据库,特别是针对大模型相关安全风险问题,定期审查其安全表现,及时替换不达标的供应商。
通过构建“联合创新中心”的新模式深化供应商合作,依托场景驱动型研发机制推进大模型应用落地。建立风险共担契约框架,结合企业和供应商在某些场景的需求理解和开发能力,共同研究和推动大模型应用的建设。
(四)精准化资源投入与收益管理
通过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价值验证实现降本增效。例如,采用云架构弹性调配算力资源,避免硬件过度投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模型压缩技术,而非直接使用最大的模型,降低推理成本。在项目立项阶段,通过小规模试点验证模型的实际业务价值,逐步扩展到更多业务场景。同时,建立成本监控仪表盘,实时追踪算力、存储和人力消耗,对异常支出及时预警。对于性价比低的项目,可放弃或转向替代方案,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
(五)完善人员管理规范
建立分级授权与动态权限机制,制定岗位权限矩阵,强化敏感岗位的安全操作边界。构建标准化培训体系,覆盖大模型基础原理、场景应用技能等。完善持续学习与协作机制,定期更新提示词库和案例库,关注数据隐私与伦理规范,筑牢安全防线。
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算法创新,更依赖安全可靠的供应链支撑,每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协同和人才培养,才能让大模型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通用基础设施”。
(来源:“保密科学技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