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新闻

布局“新赛道”解锁成都的“未来科技密码”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10日

若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力没有上限,那科技的发展便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国际竞争趋势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牢牢抓住此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关键的“钥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一要点排在首位。“十三五”期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从第29位跃升至第14位,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迈入“十四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保持量质齐升,形成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坐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成都正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而全速前行。2021年,成都市科技局加快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高品质科创空间、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落地实施,积极布局科技创新“新赛道”,逐步绘出一座城市的未来科技愿景。

01创新驱动:瞄准“新赛道”与“新动能”

2021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九次全会在成都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全会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创新与科技也将成为成都的澎湃动力。

前段时间,成都2021年经济“半年报”出炉,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858亿元、同比增长27.1%;新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894家、增长11.94%;申请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40家、增长57%;发明专利授权7380件,同比增长58.8%;技术合同成交额493.73亿元,同比增长两倍还多……

数据背后,离不开科研攻关的决心与积极布局“新赛道”的理念。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抓好科研攻关就是抓住其动力源泉,也是一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未来产业赛道的布局上,成都围绕未来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区块链、量子技术、合成生物等15个新赛道进行战略布局,还将围绕全市“5+5+1”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布局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字号”产业创新平台,打造“中科系”“高校系”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有业内人士指出,若传统行业逐渐呈现出新技术趋势,那么这一趋势就可以被视作新赛道,比如裸眼3D、无人机、无人汽车等,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现代化、科技化、智慧化需求持续膨胀,便从传统行业中逐渐催生出的新经济、新技术赛道。

在这一方面,成都将以新经济“五新”路径赋能传统产业,把长板拉长,计划培育40个新经济新赛道。其中包括16个优势赛道、14个基础赛道以及10个未来赛道。

“赛道”这一概念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与竞争性,在成都发展新赛道中,无论是新技术、新能源、新生物、新制造、新生活这5类赛道的任何一个,均要以科技创新这一“新动能”为基础,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以科技创新催生转化新发展动能,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作为迈向国际化城市的后起之秀,成都更要加紧布局新赛道,把握新机遇,转型突围、变道超车,塑造未来的竞争优势。那么,关于“新赛手”的培育与“新赛场”的打造,成都又将给出怎样的答卷?

02 “土壤”与“滋养”:一座城市科创氛围的培育与发展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成都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取决于这片土地的科技创新氛围。形成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动提供丰厚的反哺作用,但这种氛围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引导、配合与协同。

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到2025年,成都将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产业地标,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以技术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提能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就是成都把脉未来城市能级跃升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方向。近几年来,成都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科创空间、科创载体的打造方面都做出了“阶段性”成果,为一座城市的科创氛围营造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企业在科创板表现也十分亮眼,目前已有11家成都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仅今年内已有7家,科创板“成都军团”位居中西部第一,站稳龙头阵地。

众所周知,科创板企业普遍存在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多、投资风险大的特点。据相关部门统计,登陆科创板的三百余家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5年左右,而成都市科创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3年左右,其中盟升电子和极米科技2家企业成立年限均为8年左右,科创板的“成都速度”便由此而来。

那为什么是成都?

成绩单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的优化升级。在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上,不仅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提高科技精准服务,增强科技行政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打造了“科创贷、科创投、科创贴、科创保、科创券”的金融服务链条,在此基础上,又提供针对性的融资服务,推出“成果贷”“人才贷”“研发贷”三个新产品,满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如何做好(对企业)雪中送炭这一工作,是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成都市科技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成都市科技局在聚焦企业发展与需求,对塑造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不只是一味的给补贴,还提出“给平台”、“给机会”,帮助企业逐渐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新赛手”,助力一座城市科创氛围的发展与延续。

03 依靠“国之重器”: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

成都,又该如何破局?

9月18日,成都市市委书记施小琳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施小琳指出,要聚焦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战略设计,全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天府实验室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的正式揭牌,也标志着其由统筹规划到提速建设的阶段。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的“核心内容”,天府实验室是成都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着力点。

成都市科技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省正聚焦重点领域规划建设天府实验室,站稳优势赛道,竞逐未来赛道,积极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西部(成都)科学城也在积极构建“一核四区”功能布局,“一核”即为成都科学城,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领域实验室集群的重要载体,也是天府实验室的主要承载地,未来将成为城市创新策源核心区域。“四区”重点承接“一核”原始创新成果,主要涵盖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医药健康等未来产业、特色产业集群。

“‘一核’带动,‘四区’联动。”该负责人说。“未来的成都科学城发展即将呈现井喷趋势,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将建成、更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将入驻,逐渐发展为成都创新策源地,这也是建设成都科学城最初的定位与希冀。要落实总书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带动作用的要求,建设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相关部门统计,包含成都超算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科研园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人造太阳”等近百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均在此落地建设。

“比如成都超算中心,便是科技赋能城市的极佳案例。”该负责人介绍说,“超算中心不仅为了科研,更面向产业发展与民生领域,不仅为企业提供算力支持,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可应用于气候建模、资源勘探、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等众多领域,也为成都‘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力地科技支持。”

目前,成都超算中心已经和250多家单位、机构建立了合作。已为530余个用户提供计算资源、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和引进、重大科研项目、计算产业化推广五大类服务,累计完成了152万个科研课题作业的计算。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未来将从创新规划理念、精准产业招引、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与运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科学家专心搞科研。

一手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城市科创氛围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的理念便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优势在这种创新环境中得到不断升级,逐渐催生出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以此达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的良性循环。与其说成都的未来科技密码是某一个项目,倒不如说是一座城市的创新创造精神,在“正向循环”不断增强这一背景下,成都建设成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自然有十足的底气。

【返回】